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建平顶山旅游景点,以及平顶山叶县旅游景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豫记张君瑞 | 整理
今儿个五一,你准备怎么过呢?
扎堆儿去景区,太挤太乱太烦躁太一般。
那怎么办?
豫记是约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正在去往平顶山郏县的三个古村落——因为我们不想在人群中挣扎,我们向往田园中的新鲜空气,我们想品尝时令蔬菜水果,我们想重拾童年记忆。
如果你厌倦了拥挤繁闹的这景区那景点,如果你已忽略千篇一律景区纪念品,如果你想寻找田园的味道、家乡的感觉,探访古村落,或许是你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河南省内,古村落正在消失,这个五一如果不去,下个五一,可能就没了。
而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河南省内平顶山古村落最多,达21处。禁不住诱惑,豫记编辑已经驱车赶往平顶山,并整理了平顶山13个古村落,以飨各位:
1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郏县李口乡张店村系“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故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村内现有明清官宅民居建筑290余间,基本保存完好,以明代提督府、清代东西“官宅”院、南北“义和”院等大户人家的宅院为代表。这些建筑上的雕刻比比皆是。
据该村村民统计,有木雕近三十处,一千多块,各种砖雕、石雕近百处,三四百块。张店村人杰地灵,据张姓家谱记录,明清受皇封者60多人,清代有进士张朗、张崇等五品以上官员12人。
2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临沣寨始建于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村落从历史街区、古庙宇、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保持了传统格局。村寨四周环境优美,构成包含了“农舍、河流、麦田、池塘、树林”等典型的乡村居住环境,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3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
李渡口村又名列不寇街,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相对隆起。寨内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龟背,河道和寨墙遗迹环绕村庄。冢头镇现存资料显示,李渡口村位于蓝河岸边,因渡口而形成村落。李渡口村坐落于郏县县城东北,距县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东列黄岗千古秀,西邻蓝河万代青”的美誉。
4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渣园村村口,一口古井冒着热气,井旁被磨得锃亮的轱辘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俯身望去,水质清澈。渣园也称婆娑园,因北宋诗人崔鶠而闻名天下。据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明一统志》载,“婆娑园,在郏县西,又名石牛庄,宋时崔鶠寓居于此。”
5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西寨村是冢头镇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头的一个招牌,冢头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镇。古镇2000多年积淀的精华,都在西寨村这条街上体现出来。在这条仅仅数百米长的街道上,荟集大小古店铺多达百个,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的建筑。走在冢头镇的西寨大街上,让人有徘徊在异乡和进入古装电影的感觉。
6宝丰县李庄乡程庄村
程庄村,因北宋“二程”后人迁此而得名。村里的程家大院、刘家大院都是清代古建筑,青砖铺地,红石为基,灰板瓦覆顶,五脊六兽端坐其上。建筑做工精细,严丝合缝,防患设计复杂精巧,显得气派精致又安全。程庄村又称“同协寨”。在前清及民国时期,兵匪日寇数次攻寨都因寨高、牢固、火力强而未能得逞,当时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都在此避难。
7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马街村位于豫西宝丰县城南杨庄镇,距宝丰县城7公里之遥,八百里伏牛山东麓的第一村落。因农历正月三十的马街书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历经七百载,悠悠琴韵在这个因书会起、因书会兴的古村响彻至今,传承着数不尽的文化遗产。
8宝丰县大营镇大营村
大营村,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历史记载的村落,春秋时期便已存在。大营村西依群山,东衔平原,是宛洛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隋唐以来豫西汝州、鲁山、宝丰三地交界处商品物资交易的重要集散地,自古市井便极为繁荣。大营村自明朝到清朝先后经朝廷赐建两座豪宅大院,一座兵部府,一座翰林府,因此后人称大营为“双城”。
9鲁山县瓦屋乡李老庄村
李老庄村目前保留有李氏祠堂和若干古民居。房上用的梁、檩,基本上都是栗扎木,椽子是黄栌柴,都是较稀少、极坚硬的木材。梁下和房四周都有粗大的顶梁柱。房上是两道连檐,并且是榫对榫。房上摊的黄泥巴比其他民房厚一倍。整个房子建设如现代的钢筋框架结构,因此才能使房子墙倒屋不塌。
10郏县茨芭镇苏坟村
苏坟村位于洛汴古道上,具有2000多年的文明史,清代因村周筑寨以防匪患而名为“人和寨”,1949年后称苏坟村,并沿用至今。苏轼生前因爱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绝类家乡峨眉山”,遂将此地择为身后归骨之所。此后,苏轼之弟苏辙于许昌病逝后也安葬于此。元至正年间,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瘗于两公冢间,始称“三苏坟”。三苏坟名满天下,苏坟村因而享誉海内。
11郏县茨芭镇齐村
齐村,位于郏县茨芭镇,古称崇庆寨。 齐村北面紧靠山岗,三面有寨沟环绕,村落依水而建,东西两座小峨眉山绵延至此。齐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并不多,但部分古建筑依旧彰显着齐村的古色古韵。古寨墙遗址、古井、民国时期保长旧居、清末绅士旧宅、关爷庙、青石甬道等……传统建筑连片分布。
12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
半扎古寨,半扎古寨又名万泉寨,因这里的寨建在万泉河的北岸,寨内的街道北面有宅院、店铺,南邻寨墙,无法建房居住,形成了半拉(个)街,半扎因此而得名。半扎的辉煌已成为过往,但半扎古街还在。中州腹地能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寨墙、古建筑实属罕见。至今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貌,外面被高大坚固的石砌寨墙环护,是古时理想的歇脚和经营之地。
13汝州市夏店乡山顶村
汝州市夏店乡北部有一个奇特的村子,它因位于海拔680多米高的打虎坪山山顶而得名“山顶村”。打虎坪山三面悬崖峭壁,险峰陡立,东与登封市盍露山搭界,西与樱桃山为邻,南与黑龙滩水库接壤,北与伊川县的马铃山相连,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面。置身村中,仿佛“人在画中游”。
了解了这13个古村落,如果你兴奋不已,禁不住驱车赶来,与我们在郏县邂逅,那明天晚上我们一起开篝火晚会,载歌载舞;采摘香椿、烤花生、动手烤羊肉串、喝啤酒、欣赏飞机表演……
编辑:司马行空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2023年3月28日《平顶山晚报》2版
游客在东坡碑林拍照
三苏父子雕像
平报融媒记者 孙书贤 文/图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900多年来,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归焉之地郏县三苏园,迎来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及慕名凭吊者,他们或焚香叩拜,或题诗刻碑,或建祠塑像,以表示对三苏父子的崇敬之情。
春色满园藏谜团
3月26日,三苏园内鲜花盛开,松柏吐翠,翠竹青青。三苏纪念馆馆长丁国辉介绍:纪念馆2013年11月开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陈、三苏生平介绍、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大型展馆,主要由苏洵、苏轼、苏辙、苏轼哲学思想等11个展厅组成,全面展示了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三苏纪念馆西侧是碧波荡漾的东坡湖,三苏园景区管理处主任王晓锋道出了东坡湖设计上的巧思:湖面呈“3”字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朵,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1亩≈666.67平方米),寓意东坡先生在世66年;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公元1102年6月25日)吻合。
沿着柏油路一路向北,就到达了广庆寺。门前“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的对联赫然入目。王晓锋说,广庆寺原是宋仁宗颁旨修建的,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都极为少见。
进入大门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三苏祠、东坡碑林等。三苏祠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东坡碑林共收录了我国当代197位书法家书写的苏东坡诗词文赋136篇,碑刻300多块。碑林分为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礼赞碑园、大江东去碑园。其中大江东去碑园最为洋洋大观、气势磅礴。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100个字,筹建时邀请了100位著名书法家,用草、行、隶、楷、篆等不同书体书写了100幅。东坡碑林还有二期工程,占地8000多平方米,由苏轼手迹和宋代至民国历代名家书写《赤壁赋》两大部分组成。作品共计93幅,碑刻203块。
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眉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走在苏轼布衣像西侧台阶下,只要游客拍一拍手或跺一跺脚,就会有奇妙的蛙鸣声传来,这条小道被称为金蛙迎宾道。
王晓锋介绍,近年来,景区按照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并重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了翠竹林、牡丹园、碑林园、松柏林等多处景观,使三苏园变成了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大美之地,让前来观光的游客为之陶醉。
步入通往三苏坟的神道,两侧古柏郁郁葱葱,石马、石羊、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楣上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三苏坟门匾,“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楹联,道出了后人对三苏父子千秋不减的崇敬之情。
进入红漆木门,迎面是一座镌刻着“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大字的红石牌坊。王晓锋说:“‘瘗’字在字典里有‘掩埋、埋藏’的意思,由病字旁、郏字左半边、一个土字组成,郏县人赋予了它一个特别的解释,意思是苏轼因病去世后葬在了郏县这片土地上。”
三苏坟园内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树干却均向西南方倾斜,指向四川眉山方向,几百年来被人称为“思乡柏”。这些柏树究竟缘何会集体倾斜于西南方向?这也是三苏坟的千古之谜。
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苏坟夜雨”也是三苏坟的又一大谜团。王晓锋介绍,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雨,可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而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
三苏葬郏成定论
苏东坡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郏县?丁国辉娓娓道来: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这是苏轼弥留之际给弟弟苏辙的遗言。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今苏坟寺村)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关于三苏父子的长眠之地在史学界颇受争议。
1969年3月,郏县茨芭乡(今茨芭镇)苏坟寺村村民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即苏仲南夫妇墓位于三苏陵园东南方向,后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
三苏文化永流传
三苏园景区于2012年11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省第三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河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在2019年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被评为“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郏县大力弘扬三苏文化,活动接连不断,远在江苏常州的东坡先生后裔也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前来郏县祭拜。
去年中秋前夕,在郏县籍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的奔波策划下,郏县举办了盛大的“守护苏东坡”云村民项目启动仪式,吸引了全国的苏轼研究专家、学者、常州苏东坡研究会及苏轼后人、当地村民前来拜谒三苏,同时,以数字藏品、云村民等新媒介为桥梁,创作出了以东坡文化元素为内容的文创产品,吸引更多人成为苏坟寺村“云村民”,参与“守护苏东坡”。今年1月31日,“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的举行,更使得苏坟寺村这个传统村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