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旅游路线(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2023-10-22 10:56:30
旅游攻略 > 旅游景点攻略 > 三坊七巷旅游路线(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坊七巷旅游路线,以及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三坊七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调研。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频频招手致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让我们一起“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走进这片曾经见证过辉煌历史的街区,了解曾经生活在这些老宅子中的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感受这里不散的灵性才情、激荡的壮怀激烈。

一天逛遍福州9个景点!“特种兵式旅游”来了!

制作出行PPT

下课连夜奔赴火车站

1天十几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

你这辈子

有没有这样为旅游“拼过命”?

近日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等词条

频频登上热搜话题榜

其中,在微博平台上

#当代年轻人特种兵式旅游#话题阅读

已经超过6386.6万次

“特种兵式旅游”

到底怎么玩

最近,各个社交平台上总能刷到这样的内容:清晨出发,到南京/苏州/上海/北京啦,在连续打卡了十几个景点和小吃之后,仅仅休息3~4个小时便开启了新的一天“行军”。

这种以时间紧、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游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游”,主角通常为高校大学生,他们会在双休日的清晨或周五晚上鱼贯而出,舟车劳顿打卡各大景点。

“这种旅游模式

主打的就是一个

计划详细、滴水不漏

极限省钱、时间管理”

“特种兵们”会捏紧手里的每一分钱,能火车绝不飞机,能地铁绝不打车,路上浪费的时间都能用睡眠补回来。

福州也是“特种兵”的

心仪目的地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上

搜索“福州特种兵式旅游”

可以看到不少网友们分享的

视频和笔记

抖音上关于“福州特种兵式旅游”的视频

小红书上关于“福州特种兵式旅游”的分享

三坊七巷、西禅寺、烟台山、

解放大桥、上下杭

以及各式各样的福州特色小吃等

都是“特种兵们”打卡的重点

手绘地图、出游笔记、旅游PPT

“特种兵大学生们”会在出行前

运用自身的技能做足准备

一起来看一份“极限八小时福州旅游计划”

报复性出游的背后

是珍贵的无忧无虑

伴随着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一起出现的,是“报复性出游”一词,因为之前有很多旅行计划被迫搁置,更加觉得自由的时间得来不易,所以急切地想要出去玩。

武汉大学生葡萄表示,她周围有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特种兵式旅游”,而且父母都比较支持,也会给相应的活动经费。“我们自己会有一个群,20多个人,会在里面分享各自出游的经历和踩坑。”

还有就是觉得现在无忧无虑的日子很难得,大学里学业压力不算太大,在期中期末之间总有一些远日无忧近日无愁的日子,与其刷剧或者在宿舍白白浪费掉,还不如去旅行增长见识。

旅游市场新流量

挑战景区运营能力

为何特种兵式旅行能在大学生群体形成一种潮流?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邓静表示,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曾经出行受到限制的大学生们可能存在一定的“报复性旅游”消费的心理;其次,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比较好,有足够的活力去实践这种高强度的旅行;另外,大学生群体旅游预算有限,而夜不住宿的旅行方式降低了他们的消费成本。

邓静观察发现,社交媒体、社群营销在这股“风潮”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容易出现很多的跟风行为。这样的“风潮”可能会导致周末一些景区游客激增,所以对于景区的运营方来说也存在很大的运营压力,比如近期很火的:排队上青城山、夜爬泰山等。另外,这样高强度的旅行方式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建议大学生们都应该买相应的保险,对摔伤等情况都有所保障。”

特种兵式旅游能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邓静表示还需更多时间观察,但是目前看来,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狂欢”,帮助大学生释放情绪和压力。她认为,现阶段较为迫切的是,各地景区的运营商应该针对这股旅行消费的热潮,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你对这种“特种兵式旅游”怎么看?

有相同的经历吗?

综合新闻晨报、成都发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央广网

来源: 福州日报

绝了!福建这个“厝”,真的很不错!

《福建日报》2023年3月29日第01版

雨过天晴,福州三坊七巷,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严复、冰心等名人故居里的历史烟云,街头艺人婉转悠扬的琴声,福州鱼丸、同利肉燕等特色小吃及各种非遗展示,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千年闽都,古老坊巷,生机勃勃。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两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加大力度实施古厝保护修缮项目,出台全省首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规范性文件,推进三坊七巷、福建船政等项目申遗……怀着珍爱之心、尊崇之心,福州让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护,让一座座历史建筑、古厝焕发生机,全力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牢记殷殷嘱托

持续提升坊巷品质

“我身旁就是严复的塑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评价严复的一生: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3月24日,鼓楼区委宣传部发布了精心制作的视频节目《鼓嘟嘟对话启蒙思想家严复》,以鼓楼区IP形象鼓嘟嘟走进严复故居的生动形式,讲述了严复的生平和贡献。

时光回到两年前的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来到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的严复故居。“总书记对严复思想非常了解,也非常关心。他在展板前看了很久,还与我们进行了交流。”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亮回忆说。

三坊七巷全景。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在这片坊巷里,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殷切嘱托。两年来,福州市牢记嘱托,笃行不怠,不遗余力推动文物、古建筑保护,持续做好三坊七巷、上下杭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和零星古厝保护利用工作,以三坊七巷为标杆,持续提升坊巷品质。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迄今,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投入约50亿元,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进行保护与还原。两年来,福州持续组织实施了三坊七巷沈葆桢故居等6处文保院落、上下杭街区119处院落、梁厝二期7处文物点等一系列修缮工程。

精雕细琢的匠心,在福州每一处古建筑的保护中都得到运用。南公河口街区是中外友好的见证地和琉球乡愁承载地,目前,部分建筑正在加快修缮。“比如这一处以茅草为顶的建筑,属于琉球园,将修旧如旧。”南公河口街区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潘剑羽介绍,每座古建筑在修缮前都会编制详细方案,尽可能采用与原建筑一致的传统工艺,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游客在观看严复历史展。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我们还拓展坊巷文化内涵,融合明清古厝、名人故居以及非遗文化展示等,推出7条‘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逛坊巷’专题线路,让三坊七巷品质更好、内涵更丰富。”福州名城保护开发公司总经理林胜介绍,保住了文物,留下了古建筑,千年坊巷迸发出澎湃活力。

2021年3月以来,依托坊巷载体,福州先后举办纪念严复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等纪念活动,推出“名城少年”主题研学、小黄楼沉浸式小剧场、林觉民·冰心故居AR眼镜剧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全国首个隧洞式沉浸式演艺项目《寻梦闽都》,让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尽情绽放。

传承保护理念

留住城市历史文脉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前几天,在三坊七巷林觉民故居,年逾古稀的义务讲解员陈永健又一次给游客们朗读《与妻书》。朗读者感情投入,湿了眼眶,聆听者感动万分,驻足沉思。

“我是在三坊七巷长大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我无尽的乡愁。如果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那童年记忆就没有载体了。”陈永健感慨道。

他的担忧,差一点就变成现实。20世纪80年代末,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三坊七巷准备改建成商品房。紧要关头,正是在林觉民故居,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一场现场会改变了三坊七巷即将被拆除的命运,并将其修缮、保护起来。

这次现场会上,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7件实事,由此衍生了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

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游人如织。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30多年来,福州持续传承保护理念,为“四个一”机制不断注入新内涵,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个局”不断优化提升。2021年底,福州新组建市文物局,作为市政府组成单位。“在全国大中城市,福州是第四个单独设立文物局的城市,体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力度。”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介绍。

一颗“印”每年盖印千余次,实现福州城建项目“要动工,必考古”,保护了一批地面、地下遗存;“一支队”发展为“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及文物保护、修缮专业队伍,并成立福州市古厝研究会;“一百万元”经费,2022年已增加至1300万元。

位于仓山区三江口的梁厝村,现存30多处古建筑,是理学传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历史上一度出现过“无梁不开榜”的盛况。因年久失修,古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福州对梁厝古建筑实施全面修缮、保护。

“梁厝的保护修缮工程以省级文保单位梁氏宗祠等建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环境的成片保护,重现已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环境。”梁厝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负责人刘昌飞告诉记者,修复改造后,梁厝已成为福州的文化新地标之一。

2022年,福州实施古厝保护修缮项目153个,还有更多的“梁厝”已经重焕光彩:位于鼓楼区的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建成后,再添城市文化新名片;位于台江区、由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的百年建筑——青年会经改造提升后开放,为“闽江之心”增辉添彩……

活化利用“古厝”

打响闽都文化品牌

春意融融,在福州市非遗展示馆里,一件题为《春耕大地祥和年》的寿山石雕作品十分应景,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这是寿山石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的作品。去年,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共接收非遗藏品33件,涵盖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雕、软木画等类别。

游客在参观三坊七巷。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因为精品多、体验好,福州市非遗展示馆自2021年元旦正式开馆以来,至今已对外开放超5000小时,今年春节假期推出的“非遗陪你过大年”系列活动,通过多元的非遗活态展演和交流互动,每日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的前身,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罗氏绸缎庄。这座百年古厝经过修缮后,变身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非遗大观园”,成为福州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代表作”。

近年来,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福州市将古厝、古建筑修缮后,没有选择“束之高阁”,而是积极探索活化利用,通过因地制宜、因厝而异的“活起来”,赋予古厝新生命,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

去年8月,我省首个有关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规范性文件——《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印发实施,让古厝的活化利用有据可循,更好地把“家底”守好、用好。2022年,福州市文物局累计完成10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同时,福州对古厝的活化利用,不仅局限于单体建筑,而且包括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将古厝视为珍珠,把街巷作为线绳,通过“串珠成链”,福州在全市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点扩面激发历史文化遗产活力。

“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我们积极做好数字峰会·对话未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福建文创市集等各类大型活动,策划组织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主题活动。2022年五大街区共计完成1934场活动及1502场街头艺人演出,人流量接近2300万人次。”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礼训介绍。

此外,在上下杭、苍霞和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的“矩阵效应”下,福州打造出城市新地标“闽江之心”,迅速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开创了展示福州“国际范、闽都韵”的亮丽风景线。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着力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着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福州市领导说。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piikee | 分类:旅游景点攻略 | 浏览:49 | 评论:0